1、掌握全脑速读,提高学习能力,让孩子真正学会如何读书;
2、3到10倍提升阅读速度,提高学习效率,使孩子轻松应对学习、考试;
3、改善注意力,学习自我控制,让孩子用心学习,不再分神、溜号、三心二意;
4、提高记忆力,告别遗忘,读书不在头痛、烦恼;
5、全脑开发,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变得更聪明;
6、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心,让孩子快乐读书;
7、学习自我管理,建立读书习惯,让孩子主动学习。
阅读发声与无声的区别
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声读,另一种是默读。这是人们最普遍的阅读形式。这样阅读,一般人每分钟最多可读300字左右。
快速阅读则是在阅读时,革除“音读”现象,做到变读为看、眼脑直映,缩短信息的传递路径,把阅读过程变为“眼睛--文字--大脑”,省却了传统阅读过程“眼睛--文字--声音--大脑”中的“声音”环节。
识字间距大小的区别
传统阅读的弊端之一是眼睛对文字符号的识别间距较小。一般人的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仅为15度角,最多为3个字的间距,其表现为点读,即逐字逐句阅读。
快速阅读的优点之一,就是通过对人的“视觉潜能”开发,彻底告别点读,即从“点”读到“段”读到“面”读过度。
眼睛凝视文字快慢的区别
以一个26字的行计,较慢的阅读者每次凝视两个字并且回跳或倒退两次的话,那么他将需要13秒半,而快速高效阅读者每次凝视七八个字,并且没有回跳和倒退,他只需3秒钟。
而那些快速高效阅读者掌握了控制眼睛移动的技巧后,其阅读效率至少是那些较慢阅读者的2倍~5倍。
视觉后退与前进的区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传统阅读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有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即他们在阅读时,常常为了一个“字”或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没有看清楚或不理解而重复阅读或“倒读”。研究者们将之称为“视觉后退症”。
快速阅读研究表明,速度适当地增加会自然而然地导致理解能力的增强。
“集中与放松”和“散漫与烦躁”的区别
阅读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及很强的心理活动,只有具备最佳的身心状态,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一般人在阅读时,因为没有受过有效的训练,所以很难进入一种阅读时的最佳状态,常常表现为散漫与烦躁。
研究者们把阅读时的最佳状态定义为“集中与放松”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身心放松,让大脑处于一种α波激活状态,即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
这是大脑高度的清晰状态,是高理解力、高记忆力状态。在此条件下阅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快速阅读记忆的训练,越来越重视脑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对学生快速阅读记忆的能力进行训练和提高。
现行语文教材中,明确了快速阅读、快速理解、快速记忆是一种高效率的读书方法。例如:在新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朗读部分提出具体的知识目标,“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语文教材对快速阅读的引导,直接反映了快速阅读的“眼脑直映式”成像阅读方法:
1、克服音读法。教材中提到在快速阅读中“必须是默读,不要朗读”,这与快速阅读的克服音读要求相近,但不相同,因为在快速阅读训练中,是由“默读”训练深入到“克服音读“训练。克服音读准确的来说,不仅要求不出声,而且要求不能在心里默读。它是以“眼停”、“眼脑直映”的方式,以“照像”的原理,把文字以图像方式直接映在大脑里,直接实现理解和记忆。
2、消除回跳法。教材中要求“力戒倒回去重读”,这也是快速阅读的基本要求,因为倒回去就不能实现快速阅读的目的,经过专业训练的快速阅读无须倒回去,也能大部分记住已经阅读过的内容。
3、眼脑直映法。教材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映入大脑”,这一个“映”字就体现了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的"照像原理"和"眼脑直映"原理。
4、思维导图法。教材中明确“采取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这一要求实质上是快速记忆中的思维导图训练的要求。运用思维导图阅读法,就是抓到重点、理解重点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将之图绘制成思维导图,最终,通过复习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来加强知识的吸收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