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全脑速读,提高学习能力,让孩子真正学会如何读书;
2、3到10倍提升阅读速度,提高学习效率,使孩子轻松应对学习、考试;
3、改善注意力,学习自我控制,让孩子用心学习,不再分神、溜号、三心二意;
4、提高记忆力,告别遗忘,读书不在头痛、烦恼;
5、全脑开发,提高孩子思维能力,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变得更聪明;
6、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心,让孩子快乐读书;
7、学习自我管理,建立读书习惯,让孩子主动学习。
◆ ◆ ◆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Thinking Map),就是借助可视化的呈现,来帮助整理思维的工具。我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巩固知识点,最终让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内化到我们的思维中的过程。
1. 生动有趣,要点清晰。因为它打破了线性思维的正经和严肃,所以会让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地结合很多其他的元素,比如绘画、符号和拼贴,这个过程会让孩子更好地想象自己的逻辑画面,让创意活起来。因为有趣,所以也会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趣味性,让亲子之间的学习质量更加稳定。
2. 逻辑缜密、加深记忆和表达。在孩子阅读和逻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习倾听和表达也是很重要。比如阅读完一本绘本后,我会即兴地和孩子一起玩很多种不同的思维导图,通过不同的结构图的线索,其实可以对同一本绘本进行反复的解构,即便孩子过了几天看回这张图,也能一下子就记住之前讨论的思维路径。
◆ ◆ ◆
如何入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模式其实有很多,常见的模式有:
- 圆圈图(Circle Map),使用场景是归类、总结
- 泡泡图(Bubble Map),使用场景是解释、定义
- 流程图(Flow Map),使用场景是按照时间或流程的展示
- 括号图(Brace Map),使用场景是细节、内容的解释和延伸
- 树型图(Tree Map),使用场景是分类
- 双泡图(Double-Bubble Map),使用场景是两个事物间的对比
- 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使用场景是对比、因果关系
- 桥型图(Bridge Map),使用场景是突出重点同时展示流程
但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其实并不需要八种思维导图都学会。思维导图的引入分年龄段,也鼓励层层递进,适用于低幼的更多是圆圈图、泡泡图、括号图、流程图和树形图。
带孩子一起手绘思维导图,是最容易、也最有效的方式。这其实并没有年龄限制,当我们手把手地把思维导图的逻辑,拆解和示范给孩子看的时候,孩子就更加能够有条理地掌握这个新的思维方式了。
第一层:用圆圈图勾勒中心思想
第四层:树状图提升分类能力
第五层:流程图复述整个故事
整整五个层面的思维导图,从圆圈图、到泡泡图、到括号图、到树形图,最后是流程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完完整整地把一本书读厚,并且消化,内化成了孩子自己的东西。
这五个层面,其实就是鼓励孩子去打破原有的线性思维结构(通过文字、大纲和情节来组织整个故事),跳出故事情节本身的逻辑,并且重新去解构整个故事,最后学习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和逻辑能力,可适用的场景是非常多的。 你可以引导孩子用思维导图来做任何的事情,比如可以发散性地询问孩子:
- 你是谁?
- 你心情如何?
- 你来自哪里?
- 你喜欢什么?
- 你多少岁了?
其实思维导图对家长的挑战,是在逻辑性和启发性。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一本书,容易被故事或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带着走。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记忆层面,我们记住了知识,也能够按照书本的逻辑去背诵,但是我们却没有办法去展示、去复述、去重新输出新的知识。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思维导图也锻炼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知识点的重组和巩固,让知识和逻辑内化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中,也让我们在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获得跳出来重新看待知识的线索。
当我们也能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手绘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也无疑用了最直白、简单和实操的方式,给孩子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提供让孩子模仿父母的机会,教会了孩子何为独立思考,如何跳出既定的框架去思考。
所以当你和孩子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关键不是在于思维导图到底是否好看、详实和完善,是你能否把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像剥洋葱般和孩子讨论,从而一点一点帮助武装孩子的思维模式。